专栏说明:

《常人之情绪》一书出版于1928年,作者为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博士。广为人知的DISC理论正是出自此书。2018年首次被翻译为中文出版,译者为李海峰、肖琪和郭强。从此书可以看到DISC理论背后的心理学机制,但内容过于专业,而且时代距离太远。因此,特开此专栏,进行解读和讨论,希望与大家一切去读透并且延伸它应有之变化。


《常人之情绪》写于20世纪20年代,现在已经是21世纪20年代。所以我们回过头去看看当时心理学的几大流派,能够帮我们梳理清楚整个各种理论的来龙去脉。

 

当时的心理学还没有成型,流派纷乱,但按研究的底层逻辑归根结底只有两种:机械唯物论VS生机论(活力论)


通俗来说,机械唯物论就是非常绝对的因果主义,相信实验数据,是一群理科生——例如巴普洛夫。生机论呢,相信神性,相信意志,是一群文科生——例如弗洛伊德。

 

现代心理学把两者都糅合到一起,不再划分得这么有你无我(这也成为被其他学科蔑视的原因,嗯,毫无原则!)


美剧《生活大爆炸》里谢尔顿很不屑地说,心理学根本不能算是科学,它最多只存在学科的最底层。这也代表了大多数科学家的想法,而这也是指向心理学中的生机论成分。

 

回到书里,基于两大不同的底层逻辑(马斯顿对他们当中的优劣分别做了分析,这里不说,免得你犯困),研究心理学的学者们,你不能笼统地称他们为“心理学家”,而是——

心理生理学家 詹姆斯(詹姆斯-兰格理论)




心理测试统计学家&行为主义者 华生(不是福尔摩斯的华生,华生派被认为想废除心理学,使人类行为成为一门自然学科)



生理学家&医学家 坎农(坎农―巴德学说,这哥们很牛,后面讲)



神经学家谢灵顿(学术泰斗,提出“神经突触”概念)



病理解剖学教授兰格




具体他们理论的异同,不一一赘述,看他们的老本行是什么,大概就明白啦。实在好奇,百度也可以。

下面又是八卦时间:

1、坎农在心理学界不算很耀目,但这哥们不简单。他读哈佛医学院,大二就首创了铋或钡餐与X射线在消化道上的造影法。此后不断提出多个重大理论,43岁就当上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巴普洛夫称兄道弟。他还非常亲中,是个美国友人——30 年代末,他在援华抗日医药机构和联合援华救济委员会中工作。1935 年,他在北平协和医学院工作期间曾与林可胜、张锡钧、沈隽淇等人通力合作,为中美学术交流促进中国生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可说是协和医大的创始人。


2、坎农提出的“坎农-巴德理论”,是用来驳斥“詹姆斯-兰格理论”的。“詹姆斯-兰格理论”是经典的情绪论——我们常说“气到肝疼”,詹姆斯说“不是这样的,宝贝。你是先肝疼,然后才感到愤怒。是身体影响了你的情绪!”

詹姆斯和兰格认为,是人的生理情况影响着人的情绪。但是坎农就站出来说:“放屁!你有没有去过战场?我在一战里发现的肾上腺素你怎么解释?”于是坎农写了一篇文章《痛、饥饿、恐惧和愤怒时的身体变化》,以他自己在战争中发现的“肾上腺素”为例,人在紧张的情绪中会有生理反应,进而影响到身体。


还是那句话,坎农很牛!

3、你几乎很少能找到兰格的资料,可能是因为这哥们设计的实验会用到迷幻药之类的,不适宜传播。他的重要论据是:“你看酒精和药物都能让人情绪有变化,所以生理决定心理。”当然坎农也进行了驳斥,具体大家可以找资料看看。

 

关于坎农,他跟DISC的渊源请见这篇文章:协和医大的创始人告诉我们:D和C是人类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