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郭强总说,我们的文章要和培训相关。好的,那么今天我们来说说做好培训师的基本能力——讲好故事。

 

海峰老师说,他喜欢讲故事,并且期待着大家讲得比他很好。

 

因为《寒门状元之死》,咪蒙被下架了。据说里面故事讲得非常好,可惜被封,而且我的朋友们都很不齿这个作者。幸好我从来没关注过咪蒙系,顺利通过含咪率测试。但其中一篇文章《寒门状元之死:谁会讲故事,谁将拥有这个世界》(作者:良大师)分析这个故事能煽动人心的四个关键法则,我觉得很有意思,跟大家分享一下。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营销故事:

某日,英国四个营销大师在街头闲逛,遇到一个盲人乞丐,胸前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

“我无家可归,请帮帮我”,但施舍者寥寥无几。

于是四个大师打赌,每人写一块新的牌子,让乞丐各用一小时,看用谁的牌子收入最多。

 

最终收入排名如下(由少到多):

* 还差5角钱,我就能买一根热狗;(精确法则)

* 如果你饿了,你会怎样?(代入法则)

* 看,一只知更鸟向我飞来;(类比法则)

* 这是美好的一天,可惜我看不到......(反衬法则)

 

这其实就是营销中的四种表达手法:

精确法则、代入法则、类比法则、反衬法则。

 


  • 精确法则

在营销学中,精确法则主要解决信任度的问题。

就像乞丐说,差5角钱就能买热狗。

这种说法,很大程度能消除你的疑虑,他要求不高,只想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买毒品。

这让你无形中降低施舍行为的信任成本。


你想像一下,是不是很多广告,不直接说自己的产品好,而是给你一堆参数,你也不理解这些参数代表什么,但是就是觉得这个产品挺牛逼的。

这就是精确法则起到的作用。

 

其实要讲好一个故事,先不说那些老生常谈的“虎头猪肚豹尾”,从DISC而言,要触及人心,你首先要懂得“常人之情绪”,你要知道受众的应激机制。

 

从上文看,我们稍微学过DISC的都知道——精确法则,就是能满足我们内心当中的C。


那么代入法则、类比法则和反衬法则呢?

 


  • 如果你饿了,你会怎样?(代入法则)

这个法则其实在文学里讲故事用得非常多。例如在著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里,描述海伦的美貌,不是直接画她的五官,而是记录别人对她的谈论。

 

他们端坐在斯卡亚门上方的城面,这些民众尊敬的长者,由于上了年纪,已不再浴血疆场,但仍然雄辩滔滔,谈吐清明透亮,犹如停栖树枝。
鼓翼绿林的夏蝉,抑扬顿挫的叫声远近传闻。
就像这样,特洛伊人老一辈的首领坐谈城楼。

他们看到海伦,正沿着城墙走来,
便压低声音,交换起长了翅膀的话语:
“好一位标致的美人!难怪,为了她,特洛伊人和胫甲坚固的阿开亚人经年奋战,含辛茹苦——谁能责备他们呢?她的长相就像不死的女神,简直像极了!但是,尽管貌似天仙,还是让她登船离去吧,不要把她留下,给我们和我们的子孙都带来痛苦!”

 

那么一群见多识广心如止水的长者,看到海伦仍然惊为天人,我们就知道,这至少是个莫妮卡·贝鲁奇,又或是林青霞关之琳刘亦菲。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认知域”里找到那个女神代入进去。

 

这能打动我们身上的什么性格因子呢?


不是S,而是I。因为I很关注自己的主体感受,他会习惯性地把自己作为主角,代入到故事中,他比较喜欢第一人称视角!

 


  • 看,一只知更鸟向我飞来(类比法则)

“知更鸟”在英国具有神圣意义,所以显然是对施舍者善良的强化,这比仅仅说对方是个好心人要管用的多。

类比不是比喻,它有两个特点:(1)突出“比较”的意味,有相同有不同;(2)有推理的动作,通过类比常会得出一个结果。

 

例如“知更鸟”的类比,对D就特别有用——他不能输。他会施舍更多的钱,表明自己名符其实。

D的内心喜欢比较,他要找坐标,而类比经常能给到他坐标感。


例如培训师问一个问题:你是想做高飞的鹰,还是驰骋的狼?可能对D的刺激就大于其他特质。

 


  • 这是美好的一天,可惜我看不到......(反衬法则)

比如小说《兄弟》,为什么反响如此剧烈?就是“反衬”的手法。

小说中主人公叫李光头,是个无赖,却经商成功,大富大贵。

而李光头的兄弟宋钢,一表人才,本本分分,却穷困潦倒,身患各种疾病。

最后,得知李光头睡了自己老婆,他卧轨自杀。

 

你看,如果于华只是写李光头如何从市井小人,变成富甲一方,如何挥霍无度,如何玩弄女性,那震撼力就会差了很多。

 

反衬法则常常会用来博取同情,谁最容易被博取同情呢——当然是S了。

因为S常常会不自觉就站到弱的那一边,所以他被反衬的冲击自然也就最强。

 

在培训课堂上要讲一个故事,先想清楚我们要对谁讲,我们希望唤起怎样的特质,然后运用对应的法则去设计,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