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nna有点烦。她的部门精简人手后,只剩下她和一个手下。部门领导不拿提成,因此当月的部门提成上万元应该怎么分配呢? 

最开始是七八个人分部门提成,后来是三四个人,算下来每个人分到几千块,倒也不突兀。现在只剩一个人,Anna就大笔一挥,都给这根独苗吧。

然后先是财务找她谈话:这样不太合适吧,这一下子收入就涨上去了。接着HR又跑来找她说:人性啊,这么高,以后胃口就大了,降一点儿人就不肯干活了呀。

Anna怼财务的时候还理直气壮,等到HR也这么说了,她就有点疑惑了:人性真的会如此吗?

 其实“激励”和“分配”,在培训课题中是最好讲也是最不好讲的。 

“激励”有很多人都会作为一个大课题里的一个小主题,蜻蜓点水,基本没有讲得到位的。

有两个原因:1、人性很复杂,短时激励没有意义,长期激励往往都跟内驱力相关;2、真正的激励机制,离不开分配机制,分蛋糕往往又涉及到企业的根基。 

有个老板讲了这样的比喻很有趣。他说:公司说白了就是人类部落,一群人结合到一起去抢夺有限的资源,然后再进行内部分配。 

所以脱离分配,去讲激励、组织和文化,基本就是瞎扯淡。

所有的人力资源工作都是为了“分配”两个字,这也是为什么人力资源工作很重要,远比很多部门来得重要。但是真的做好这件事很难。 

有个企业家说得好,他说培训界的每一次热潮都反应着政策导向的一次波动。例如在2008年左右,忽然间“股权分配”培训就开始火了,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国家开始鼓励创业,如果不做“股权分配”变革,很多骨干就要跑出去创业了。


可是做了“股权分配”的企业,大部分也难逃一死——因为那个时候你才想起来做分配,这个部落以前的分配就没做好。这种临急抱佛脚的分配激励,往往都流于形式。 做好激励和分配是很难的,这篇小文章也说不清楚,回到开头的小故事。我问Anna,你为什么要这么分配呢?

她说:第一,留下这个员工工作量很大。原来三四个人的工作,现在他一个人做,是不是要超出寻常的分配逻辑让他心理平衡?

第二,这个人是个S,他最重视的是安稳。波动之后,是不是要给他定心针?

第三,这个人是个S,他看重报酬吗?你对他的所有赞许,他都会暗暗在心中想:这会反应到我的报酬上吗?(这是DISC标准课中的一道练习题,Anna学得不错。)

第四,对我自己而言,不发给他也不会发给我,所以为什么不发?我钱给够他,紧接着我就会对他施压,提出要求,我自己就能少操心。 

这么理清了思路,Anna就理直气壮起来。


可是激励这件事说清楚了吗?没有说清楚。因为对于财务和HR来说,Anna这样分配不符合激励原则。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激励原则和分配原则(虽然很多时候都是潜规则)。例如有的公司是按资历分配的,有的公司做KPI,有的公司看资源,还有的公司是养蛊型的。

Anna的公司倾向于平衡,所以才会和她多次协商。在这件事上,Anna则拿出了她自己的D,坚持了自己的意见,但同时也对那位员工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 

最后,什么是养蛊型的公司呢?
最近有一种非常新兴的招聘策略,盛行于电商公司。那就是以高出原本薪酬2/3的幅度从大公司挖27岁以下的员工,到本公司做主管的工作。然后1个月试用期内提出高强度高要求。70%的人一个月之内就自动离职了,15%的人在第二个月被劝退。剩下10%的人就能成为未来可期的可造之材。 

HR不理解说:这样不是大量浪费招聘成本和培养成本吗?一个月内什么都干不了啊!

不!并不浪费!这种分配和激励,就是为了招聘D型人设计的。能剩下的基本都是D啊,——高抗压高驱动高业绩。这可比你养一大堆小白兔要节约成本多了。 

当然了,本身也是因为这个企业需要的就是D型的人。 

如果您是做招聘的HR,还有没有其他奇妙的招聘战略与我们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