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的理论经过90年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于有些理论已经不再使用DISC的字样了,当然这一切并不妨碍我们对理论原型的探索与研究。DISC最初是用来定义人类的主要情绪类别的,并非像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样,用来形容人们不同的性格或行为的。



DISC的创始人马斯顿教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正常的情绪是能够带来效率的情绪”——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的种种情绪,不能都认为可接受和允许发生。他认为只有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情绪反应才能被称为“正常的情绪”,而诸如愤怒、恐惧、仇恨等带有明显消极色彩的情绪反应不应被视为正常的或必然出现的。人们应该找出情绪反应背后的原因,弄懂情绪的运作机制,从而使自己能够持续拥有“正常的情绪”。



这样的观点在20世纪初,毫无疑问是超前的。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了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这股思潮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联合心理学家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对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和特点进行了定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这样的观点与马斯顿教授早在60年前的看法简直不谋而合。


马斯顿教授在探索情绪反应的运作机制时认为,人们的情绪反应主要是由内在的“自我能量”(暂且这么定义)所决定的,而这些内在能量的基本载体是一种被称为“精神粒子”(Psychon)的东西(Psychon是马斯顿教授的自创词,我们找不到任何可参照的资料或信息)。“精神粒子”的存在与结合产生了能够制造“自我能量”的两个反应元素——运动神经本性(motor self)与运动神经刺激(motor stimuli)。这两者在人体内部所发生的对抗或联合行为产生了四种主要情绪,即DISC。马斯顿教授认为,有些人的内在运动神经本性就是比运动神经刺激明显强,有些人则明显弱。运动神经本性在与运动神经刺激发生反应时,有些是对抗性的,有些则是合作性的或联合性的。而这种两两关系的归类分析方法,后人称为“双轴模型”。这种双轴的归类方式帮助马斯顿教授清楚地定义了什么是DISC(详见第六章)。后来的研究者对双轴的定义进行了改进或延伸,如有些使用“反应快反应慢”与“关注事关注人”,或者“环境比自己弱环境比自己强”与“环境对自己有利环境对自己不利”等方式来重新定义DISC。当然新的定义更有利于我们从人类的性格或行为角度来学习与识别。


通过这样的定义,马斯顿教授认为每个人的情绪主要都是由内在的自我决定的,而不能单纯地归咎外部环境。例如,当一个人的内在运动神经本性强于运动神经刺激,并且这两种元素产生强烈对抗时,就会有支配(Dominance)反应,进而想去掌控能掌控的一切。只要我们遵循这种对主要情绪的理解方式,就容易搞懂情绪的运作与个人行为的展现。


DISC四因子的演化对照表: